知乎者也 | 風之林:甲坑傳承
戶外運動愛好者參觀甲坑“閩浙邊臨時省軍區(qū)紀念亭” 繆福森 攝
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生長邏輯。在甲坑,五百多次的春秋輪回,或孤寂或繁華,或平靜或喧囂,歷盡滄桑,在虛實之間,呼應著時代前進的腳步。
村莊的開始,源于一次忠誠的守護。明朝萬歷年間,西浦繆氏先人繆應捷為守護位于甲坑附近的祖墳,在重山之中安家落戶,繁衍生息,慢慢建成了村莊。
西浦繆氏遷徙的上一站是會稽大都市。從“王謝風流”的繁華都市到田園山水的西浦古鎮(zhèn),再到群山連綿的荒野小村,不知道繆氏先人心中是否會有繁華落盡的滄桑之感。不過,甲坑土壤肥沃、物產豐饒,又隱藏山中與世隔絕,在兵荒馬亂的明末清初,無疑得天獨厚,宜耕宜居。
只是從一開始,他們的基因里,就帶上了繁華都市的浪漫和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。這種因子,會不經意地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突然爆發(fā),充盈著村莊的每個細胞。
20世紀30年代,甲坑進入了閩東大革命的特定歷史時期。
故事開始于1931年春天,革命先驅在這里播撒革命火種。星星之火,迅速燎原。以甲坑為中心,在方圓20多公里的崗垅一帶,紅色蘇區(qū)全面形成。故事的高潮發(fā)生在1935年10月,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(qū)在甲坑村成立,閩東革命有了堅強依托。故事在1937年告了一個段落,村里的革命后生在葉飛的帶領下北上抗日,翻開了中國革命的一個新篇章。
那個時候的甲坑熱鬧非凡,被稱為“小杭州”。村里有修槍廠、軍服廠、醫(yī)療所,有來自兩省三縣的商販。駐扎的游擊隊人數(shù)眾多,多到一餐就要吃掉十六擔大米。村道上的煙頭、花生殼、瓜子殼,厚的像一床棉被。村里的繆姓人家,仿若回到了會稽大都市時代。
只是甲坑的繁華,猶如過眼煙云。在游擊戰(zhàn)爭的來來回回里,敵人來了,游擊隊就撤退了,連村民也躲進了深山老林。敵人不甘心,就四處搶東西、燒房子,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的人間慘劇。
但是,不管天崩了,還是地裂了,甲坑都從來不曾屈服過。敵人離開后,村民回來了,村莊又升起了裊裊的炊煙。
來與去,盛與衰,苦與樂,生與死,甲坑到處充滿著哲學。
歷經戰(zhàn)爭嚴重摧殘的甲坑,加上地理條件的制約,解放后很長時間里還是“六無”村莊。無公路、無電、無自來水、無廣播、無醫(yī)療站、無校舍,不敢想像當時村民是如何生活的。苦難的背后是自強不息。改革開放后,甲坑村民在各方支持下,發(fā)揚老區(qū)革命精神,艱苦奮斗,成功實現(xiàn)了“五通”,又立足當?shù)貙嶋H,發(fā)展種植業(yè)和養(yǎng)殖業(yè)等,走出了一條適應當?shù)匕l(fā)展的道路,大幅提高了村民人均收入。
也有人選擇孤身北上。但在甲坑的哲學里,一切離開都是為了更好地回來。
當初背井離鄉(xiāng)的他們榮歸故里了,捐資修建村莊基礎設施,建設革命紀念碑、紀念館,用甲坑人特有的傳承,演繹著村莊的生長邏輯。
甲坑的生長邏輯,是時間的延伸。時間是甲坑革命紀念碑上的刻度,總是往前走,沒有什么力量可以拉住這頭蠻牛。
甲坑的生長邏輯,也是生命的延續(xù)。炊煙是生命的象征,它的根,是房子里的人。
甲坑的生長邏輯,更是精神的傳承。在甲坑,這種精神就是永無止境的革命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追求。
責任編輯:陳秋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