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德時評:莫“做過德”
呂寧居
老家有兩句方言“莫做過德”“上更想自己,下更想別人”。后一句好理解,意即與人相處時應將心比心,自利后利他;前一句是指為人處事,不可過度違背天道人倫。
從前,老輩們常用它來教育子女,緊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,故而民風純樸、 鄰里和睦,路不拾遺、夜不閉戶,甭說違法亂紀,就連偷雞摸狗的事情也少見。
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,德的本意是“順道而行”,用時下的語境表達即人類要按自然規(guī)律和社會規(guī)律行事,如此才符合“道”的規(guī)范。曾子說,德者,本也;才者,末也。而現(xiàn)代人似乎已經(jīng)本末倒置了。
近期,兩位好友講述了各自的經(jīng)歷后,彼此生出許多感慨、失望、哀傷與反思。
雙十一早上,朋友搭乘3路車前往南岸公園附近探望病友,由于下雨,公交車的地板濕漉漉的。為了不影響其他乘客上下車,只好將裝滿價格不菲的水果的袋子放在座位底面。到站時,原本結(jié)實的紙袋因長時間浸水,破了,水果滾落一地。
靦腆的朋友一邊快速撿拾地上的水果,一邊跟司機道歉,解釋是地上的雨水弄濕了袋子。司機喝道:“快點,不然我要遲到了!”朋友飛快將手中的水果和身上的行囊拿下車,一次兩次,再次準備上車收拾剩余的幾個水果時,司機關(guān)門揚長而去。
朋友無比痛心地說,南岸公園不是3路車的終點站,可當時包括他在內(nèi)的所有乘客都在這一站下車,卻沒有一個人施于援手;因為沒有任何工具,朋友需要三次才能拾好地上的水果,手腳麻利的他,最多不到幾十秒便可搞定,但司機卻不給最后的機會。
那名司機抱怨乘客粗心大意將水果撒落地下,頂多是服務態(tài)度問題;可明知車上還有遺物不顧乘客的苦苦相求,昧著良心把車開走,這便是“做過德”了。
朋友是位善良慈愛、寬宏大量的作家,曾經(jīng)寫過《得理且饒人》的文章。他詼諧地告訴我:“或許那天司機和妻子吵架,心情特別不好,才態(tài)度粗暴,違反職業(yè)操守,這是我沒有投訴他的原因。可袒護縱容也不對,所以我有義務提醒他的領(lǐng)導,教育好員工,否則將影響寧德公交這扇文明窗口,乃至文明城市的形象。”
第二件事的主人公是位德高望重的民警。教師節(jié)這一天,他去拜訪恩師,途中電梯發(fā)生故障,朋友和10多名乘客被困在梯內(nèi)。老道的朋友在報警的同時,不忘安慰身邊的乘客,可一二十分鐘過去了,不見救援人員。這時,電梯內(nèi)的乘客因為缺氧等原因開始躁動起來。
朋友將隨身攜帶的用于強行撬開電梯的鑰匙取出,在眾人的見證幫助下,把電梯門打開后,獨自一人單膝跪地雙手撐住門,讓其他人先走。頓時,乘客逃難似的溜之大吉,卻忘了救助者,朋友體力耗盡,松手時,電梯門甫又關(guān)上。這回只好等候救援人員了。
曾經(jīng)流行一句話:“為眾人抱薪者,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;為大眾謀福利者,不可使其孤軍奮戰(zhàn);為自由開路者,不可使其困頓于荊棘。”
是的,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秉承崇德向善、知恩圖報、見賢思齊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在拜金主義、利己主義盛行的當下,“做過德”者卻如麻如粟,真真到了發(fā)露懺悔的時候了。而悔改的方法亦十分簡單,那就是“心存敬畏,不做虧心事;上更想自己,下更想別人”。
還舉公交車的例子。一日清晨,我在福安市乘坐公交車,車上載著農(nóng)民及自產(chǎn)自銷的蔬菜,其中一對老夫婦最后下車,他們的菜最多,總共有六筐。
其他農(nóng)友挨次下車時,他們都熱心幫忙將菜抬下去,輪到自己時,有點手忙腳亂。
我被困在車尾,行動不便。這時,一位清瘦的女子擼起袖子吃力地幫助農(nóng)民夫婦把一筐筐菜抬下車,引來司機和乘客的輕聲贊嘆。
半年過去了,我一直對自己未上前幫點忙而愧疚;同時,當天的場景不時浮現(xiàn)眼前,倍感溫暖,催促我將奉行多年的“日行一善”進行到底。
責任編輯:劉寧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