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,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,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,欧美成人a,亚洲成人在线免费,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,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

首頁 新聞頻道 寧德新聞

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 | 山海清風興閩東

2024-01-16 08:36 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
寧德,俗稱閩東,位于福建省東北部,素有“閩頭浙尾、山海澳區(qū)”之稱。南宋名臣韓世忠經(jīng)過寧德時,就曾寫過一首詩:“鑒開波面一天凈,虹吸潮頭萬里聲。吹斷海風漁笛遠,載歸秋月落帆輕?!?/p>

悠悠歷史長河中,閩東人民篳路藍縷,代代薪火相傳。隋朝諫議大夫黃鞠、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、明壽寧知縣馮夢龍、清福寧知府李拔、清戍臺名將甘國寶……千百年間多少廉吏能臣任職閩東,主政一方、造福于民、青史留名者,不在少數(shù)。

廉溪風節(jié)清如許

山環(huán)水抱,城繞樹掩,得一古渡,便是石磯津。

“磯”是江河水流沖擊巖石的意思,“津”是渡水的地方。資料記載石磯津在古代是水陸樞紐,許多物資在此聚集、貿(mào)易,成了浙南和閩東北重要的渡口,曾經(jīng)繁華一時。

至唐時,石磯津更名“廉村”,一直沿用到今天。這一名字的由來和一個人息息相關,他就是“開閩第一進士”薛令之。

薛令之,號明月,出身書香之家。高祖薛許曾任隋戶曹司理,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。薛令之自幼聰敏好學,于離村不遠的靈巖山筑“靈谷草堂”刻苦耽學。

“男兒立志需稽古,莫厭燈前讀書苦。自古公侯未遇時,蕭條長閉山中戶?!鄙倌甑难α钪鳌恫萏靡鳌芬辉?,以抒其志,足見襟懷與抱負。

23歲時薛令之北上長安應試得中,為福建(時稱建安郡)首位進士,史稱“文章破閩天荒”。唐開元中期,薛令之被授左補闕之職,并與賀知章同為太子侍講。

薛令之在京為官四十年,為人恭敬、勤儉、仁義、謙讓,其高尚品德得到同僚們的贊許。一首《自悼詩》更是映照出他的清廉情懷:“朝日上團團,照見先生盤。盤中何所有,苜蓿長闌干。飯澀匙難綰,羹稀箸易寬。只可謀朝夕,何由保歲寒?”盡管后人對這首詩有多種解讀,但人們以“苜蓿廉臣”稱呼他,足見他甘于清苦,寧愿“苜蓿盤餐”,也不向權貴低頭,不與腐敗為伍,堪稱廉心可鑒。宋代蘇轍、蘇軾都十分景仰薛令之,多次在詩中提到薛令之的“苜蓿盤”;如蘇轍“手植天隨菊,晨添苜蓿盤”;蘇軾“久陪方丈曼陀雨,羞對先生苜蓿盤”。

然而,在薛令之為唐玄宗第三子李亨之師時,他目睹唐玄宗晚期的怠惰,對朝政腐敗的不滿日增,毅然稱病辭官?;氐焦世锏难α钪c石磯津的山水田園為伴,或荷鋤田野,抱甕灌園;或吟詩作賦,挑燈夜讀;或收徒授學,不收學費。

一些古代士人或因政治上遭排擠,或因個人奮斗受挫,或因?qū)ΜF(xiàn)實昏庸腐敗的不滿而又不甘沉淪,便會到大自然中去。薛令之卻不僅于此,去官后他放情于山水,但并不沉湎其中,他身體力行傳播知識,教化民眾,濟貧幫窮,試圖在社會底層發(fā)掘向上向善的種子,以延續(xù)善良古樸的民風。

唐肅宗即位后,念及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,下旨召薛令之起復為官,薛令之在入京途中染疾去世。去世時,竟家徒四壁,什么財產(chǎn)都沒有,只給子孫后代及村鄰親友留下了二十個字:“父言慈,子言孝,家聲永振;書可讀,田可耕,世業(yè)悠存?!?/p>

唐肅宗惋惜不已。為感念恩師的侍講之情與在朝為官的清廉,特下旨敕封恩師所居的鄉(xiāng)里曰“廉村”,水曰“廉水”,山曰“廉嶺”,由此,“三廉”名標典籍,傳揚天下。

作為開閩第一進士,薛令之的清廉不僅為當朝帝王所贊許,而且備受后世景仰。薛令之逝世之后,其故里及周邊村落,皆建祠立廟祭祀。后“靈谷草堂”改建為靈巖寺,并“建祠于其旁以祀公”。福安立有“三賢祠”,將薛令之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翱、誅殺奸臣賈似道的義士鄭虎臣并稱“三賢”供奉崇祭。

“廉溪風節(jié)清如許,且與黃花訂晚秋。”千百年來,薛令之的事跡,帶動了一批批廉村人勤奮求學、廉潔從仕。自薛令之后,廉村相繼出了十七名進士。他們出仕前無不仰慕薛令之,皆親往其早年讀書的靈巖寺朝拜先賢,出仕后亦以他為楷模,以廉自期。后人贊曰:“苜蓿尚余朝旭影,梅花爭似老臣心。高岑片石留天地,唐代清風滿古今?!?/p>

風清可醒腦,月明能鑒心。廉村人秉持的清風正氣,穿過千年的歲月煙云,正越來越清晰,也越來越堅實地融入這塊古老的土地。

一念為民志不移

閩浙交界的山區(qū)小縣壽寧,一條古官道如蛇行,穿林過溪,翻山越嶺,逶迤而前。

380多年前,一位花甲老者跋山涉水來到這個“地僻人難至”的地方任知縣,他就是馮夢龍。

馮夢龍,字猶龍,蘇州府長洲人,以文學聞于世,著有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等。

明崇禎七年,馮夢龍到任壽寧縣知縣。四年任內(nèi),他將自己的吏治思想付諸實施,本著“一念為民之心”,“不求名而求實”的態(tài)度,提出“以勤補拙,以慈代嚴,以廉代匱”的施政理念,“大事小事,俱用全力;有事無事,俱抱苦心”,“做一分亦是一分功業(yè),寬一分亦是一分恩惠”,留下千古佳話。

壽寧縣南陽鎮(zhèn)的南山頂上,佇立著一尊老者塑像,老者左手捋須,右手握卷,臉龐清癯,眉頭緊蹙,似憂國憂民之態(tài),這就是百姓心中的馮夢龍。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,馮夢龍關心民瘼,面對壽寧“民無余欠,庫無余財”的窘境,他修復東壩,蓄水耕田,改革倉儲之弊,解決了壽寧百姓的溫飽問題。

“險其走集,可使無寇;寬其賦役,可使無饑;省其讞牘,可使無訟”。馮夢龍不畏高齡走遍全縣,細察風土民情,親力親為修纂《壽寧待志》,記載當時壽寧歷史、地理、山川、風俗等,成為后人研究明末壽寧社會第一手資料?!秹蹖幋尽分杏涗浟笋T夢龍辦的不少實事。“城隘”篇中,修筑遭倭寇毀壞、殘破多年的城墻和四門,組織兵勇打擊匪霸,護境安民;“學宮”篇中,捐俸修學堂等。時至今日,馮夢龍與周木匠聯(lián)袂除虎的故事仍在當?shù)貜V為流傳。

馮夢龍的勤勉務實不只體現(xiàn)在興農(nóng)與護境安民上。他不求名而求實,編造詳細戶籍賬冊,革除征收押解的弊病;針對官員辭舊迎新的肩輿費和修衙門用少報多又要百姓承擔的情況,馮夢龍?zhí)岢觥爱嫗槎ㄒ?guī),自行備辦”,減輕百姓負擔;對??芩钠?,鹽商逃逸,私鹽泛濫的問題,馮夢龍廣泛征求鹽商意見,秉言上書,提出治理良策。

四年任滿,65歲的馮夢龍?zhí)ど戏掂l(xiāng)之路。后人稱道他四年的宦壽生涯——“政簡刑清,首尚文學,遇民以恩,待士有禮”。

穿越時空歲月,在馮夢龍離開的120多年后,閩東迎來另一位作為循吏楷模彪炳史冊的好官,他就是乾隆年間的福寧知府李拔。

冬日的早晨,霧靄蒙蒙,寧德沿海的霞浦縣松城街道的西山洋一帶,顯得靜謐祥和,薄霧籠罩下如黛如煙。在西山洋縱橫巷陌的一接壤處空地上,矗立著一塊石碑,碑上刻著“長溪河源”四個字。這是李拔任福寧知府期間立的碑、題的字。

乾隆二十四年,李拔升任福寧知府。到任后,他系統(tǒng)地對閩東大地的山川、水源、土壤、民情等進行考察,很快找出制約福寧發(fā)展的癥結,提出了“興教化莫先于足衣食,足衣食莫大于重農(nóng)桑,重農(nóng)桑莫要于興水利”的措施并制定方案,付諸實施,造福百姓。

福寧沿海,境內(nèi)陂塘、溝渠、港道到處都是,李拔認為,他有責任整修好這里的水利設施。

李拔說:“為官一任,倘若不興修水利,任憑雨水橫流,白白浪費掉,即使別人不指責為官不為,也有負自己的初心。”他督促福寧府轄下各縣令,對各自所轄范圍內(nèi)的水利設施,做到應修盡修。經(jīng)他督促整修的霞浦、福鼎等四縣的塘堰達99處,橋涵6座,他親自參加霞浦長溪河三壩的修理,并撰寫《請修長溪河源議》《修理福寧郡西山三壩記》。

在福寧任內(nèi),李拔一面警游惰、尚節(jié)儉、禁停棺、懲賭博、肅吏治;一面把重點放在辦學上,提供經(jīng)費、親撰教材,并為諸生講學。同時,他還主張“薄賦便民”,減輕人民負擔。以至于李拔從福寧調(diào)任福州知府時,當?shù)匕傩詹蛔屗?,福州人民爭著搶他,一時傳出“兩郡爭守”的佳話。

紅色閩東放光芒

迎著初春的暖陽,走進寧德蕉城區(qū)前林路的老街巷,不經(jīng)意間,便觸摸了歷史的脈搏,青磚圍墻、白墻灰瓦、方形古井……90多年前,這條街巷走出了閩東第一批共產(chǎn)黨員。其中,就包括紅軍無線電技偵的創(chuàng)始人和卓越領導人蔡威。

蔡威,1907年生,原名蔡澤鏛,1931年在上海參加中共中央特科無線電訓練班,通過嚴格考核和選拔,被派往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參謀部,負責籌建紅軍電臺。紅軍開始長征后,蔡威任紅四方面軍負責無線電通信的二局局長。

在長征中,蔡威領導的紅軍總司令部二局與中革軍委二局聯(lián)手合作,破譯了大量國民黨電臺情報,為紅軍粉碎國民黨重兵的圍、追、堵、截,順利完成紅軍主力的戰(zhàn)略轉(zhuǎn)移,作出了重大貢獻。長征結束后,毛澤東有過這樣的評價:“長征有了二局,我們好像打著燈籠走夜路”,“沒有二局,長征是很難想象的?!?/p>

在極其艱苦的長征環(huán)境中,蔡威每天日夜工作,積勞成疾。后又因身患重傷寒,最終沒能等到長征勝利會師的那一天。1936年9月22日,蔡威長眠在甘肅岷縣卓坪的黃土高坡,年僅29歲。

寧德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紅土地。戰(zhàn)爭年代,無數(shù)革命先烈在這片紅土地拋灑熱血,人民群眾在槍林彈雨中磨礪熔鑄了忠誠剛毅、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,為閩東贏得“紅旗不倒”的美譽。

柏柱洋,是閩東重要的革命歷史紀念地。它位于福安市溪柄鎮(zhèn)東南的一塊群山環(huán)抱著的山鄉(xiāng)小平原,四周群山環(huán)抱,峰巒綿延,中間一馬平川,良田萬頃,因一山腰間有塊巨石中央呈白色柱狀而得名。

1934年2月,閩東第一次工農(nóng)兵代表大會在柏柱洋召開,宣告閩東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。閩東形成了以柏柱洋為蘇區(qū)首府,以福安為中心的紅色區(qū)域,先后下轄福霞、安德、安福、福壽、連江等10個縣蘇維埃政府,蘇區(qū)人口近100萬,面積達1.1萬平方公里。從此,柏柱洋有了“閩東延安”的美譽。閩東蘇區(qū)是土地革命時期黨在南方開辟的最后一塊革命根據(jù)地,是中央紅軍長征前的全國八大革命根據(jù)地之一。

1939年5月,曾在此領導革命斗爭的葉飛率領新四軍六團進入常熟。跟隨他北上抗日的有眾多閩東志士,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著名現(xiàn)代京劇《沙家浜》中葉排長的原型葉誠忠,他就是寧德市周寧縣人。而1939年10月,新六團西撤中,在江陰顧山受到國民黨特務武裝的伏擊,留下36名傷病員,其中很大部分為閩東人。他們以萬畝蘆葦蕩為掩護,整合當?shù)氐挠螕絷牻M建了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,繼續(xù)戰(zhàn)斗,譜寫了一段蕩氣回腸的革命篇章。

繼承傳統(tǒng),不忘初心;撫今追昔,踵事增華。寧德,因“山海交融”而生、因“閩東之光”而榮、因“風景獨特”而美、因“滴水穿石”而興,歷千年清風廉韻浸潤,勤廉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盛放。

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
編輯:陳娥

審核:劉寧芬 林珺

責任編輯:陳娥





返回首頁
相關新聞
返回頂部
寧德網(wǎng)簡介 版權聲明 聯(lián)系我們 加入我們

寧德網(wǎng) 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寧德網(wǎng)書面特別授權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
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512014001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號:1309374

廣告聯(lián)系:0593-2831322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:0593-2876799

寧德市新媒體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:寧德市蕉城區(qū)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

閩ICP備09016467號-17 網(wǎng)絡舉報監(jiān)督專區(q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