侃侃風節(jié) 天下想慕
——序《林聰?shù)墓适隆?/h2>

寧德網消息 (林思翔)
今年是寧德籍明朝刑部尚書林聰誕辰600周年,謹以此文表示紀念。
——題記
這是一本講述林聰故事的書,由39篇文章組成,一篇一個故事,簡明、有趣,讀后頗有收益。
林聰系寧德(今蕉城區(qū))七都人,字季聰,生于明永樂十五年(1417年),21歲中進士,后一直供職于刑部,累官至刑部尚書,又加封太子少保,從一品。為封建社會二千多年中閩東官階最高的官員。由于他勤勉履職,秉公辦事,官聲甚好,人們贊其曰:“千古名卿,炳如日星”。
這本故事集是潛心研究林聰?shù)牧殖型壬?,在廣泛搜集民間傳說和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。從這些傳說故事中可以窺見林聰?shù)耐晟?、成長歷程、宦海升沉以及對家鄉(xiāng)的情結等。這些民間傳說,數(shù)百年來口口相傳,有的故事在寧德甚至幾乎家喻戶曉,足見百姓對其感念和敬重。
讀了這39個故事,我們可以感受林聰做人為官的優(yōu)秀品格。
首先是感受林聰心系桑梓的情懷。
林聰出生在寧德七都。寧德不僅物產豐富,而且人才輩出,宋代就走出了余復、阮登炳兩位狀元和大儒陳普以及明初國子監(jiān)司業(yè)周斌等文化名人。生于斯長于斯的林聰,深愛著這片地靈人杰的沃土。離七都不遠的金鄁寺,因周圍山地景觀奇異,故有“金鄁十奇”之稱,林聰年輕時曾去游覽過。十年后林聰中進士當了官,出差廣東時順道回鄉(xiāng)省親,再度造訪金鄁寺,看望當年的老朋友僧人,“笑談風景猶昔”。有感而發(fā),他賦詩三首,其中贊曰:“古剎巍峨倚碧阿,十年風景竟如何。香分泉水通鱗沼,綠染苔衣上石坡。習靜自知塵俗遠,相逢還喜舊僧多。他年又復朝天去,樽酒何當一再過。”表達了他對家鄉(xiāng)風景留戀之情。
林聰在外為官,家鄉(xiāng)的山水??M繞他心間。明正統(tǒng)十二年(1447年)林聰因父喪回鄉(xiāng)守制三年。期間的一個春日,林聰?shù)瞄e到霍童鶴林宮攬勝,賦得一首七律:“洞天煙景路漫漫,萬里歸來試一看。夾岸桃花開正實,投林猿鳥自知閑。漢庭曳履聲猶在,魏闕彈冠志未闌。踏遍煙霞訪仙子,為尋大藥駐龍顏。”熱情謳歌家鄉(xiāng)風物,并借以表達自己立志為國為民的心跡。景泰八年(1457年)林聰又應族人函請,為家鄉(xiāng)撰寫了《重建東山宮記》。“富者資其財,貧者效其力,藝者效其能,皆不待有所程督,而樂于趨事。”盛贊鄉(xiāng)人公益善舉,傾注了他對家鄉(xiāng)人民的一片深情。
寧德縣學明倫堂,是當年寧德最高學府,林聰少時曾在這里讀書四年。由此起步,中舉人,入進士,步入仕途。明景泰五年(1454年)秋,時任吏部都給事中的林聰奉皇帝之命赴廣東祭海。這一年恰逢其母八十大壽,林聰經朝廷恩準順道返鄉(xiāng)為母祝壽。他來到闊別十幾年的母校明倫堂時,見校舍空曠簡陋,幾成危房,于是便呼吁修繕,并帶頭捐助,請來工匠選材購料。不多工夫,明倫堂便擴大并修葺一新?!秾幍驴h志》記載了此事:“景泰五年,都給事中林聰倡眾人重建明倫堂,深廣倍舊。”隨后他又推薦舉人出身的林著為校長。為家鄉(xiāng)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人才。林聰心系鄉(xiāng)梓重視教育的善舉,數(shù)百年來在寧德百姓中一直傳為美談。
其次是感受林聰剛正不阿的秉性。
林聰為官四十余載,都在刑部供職,執(zhí)掌司法權力。而他所處年代,又是明朝多事之秋。在那動蕩的歲月里,不管是順境,還是逆境,林聰不畏權勢,剛正不阿的秉性始終不變。故明史《林聰列傳》稱之:“聰為諫官,嚴重不可犯…… 以故不肖者畏之,而賢者多樂就焉……”壞人懼怕,好人親近的官員,老百姓自然喜歡。
林聰心存公正,遇事敢言,法之所在,彈劾不避權貴。據史料記載,駙馬都尉石璟縱家人通同軍士,以官船裝載私鹽,違反朝廷禁令,騷擾沿途軍民。林聰奏請治罪,被罷官下獄。對皇親如此,對奸臣更不留情。吏部尚書何文淵、中軍都督府帶俸右都督汪泉、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衛(wèi)穎、都督僉事郭英、張義、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陶瑾、范廣等一批“大官”,都因犯罪,被林聰繩之以法。連皇帝欲與寬恕的罪犯,林聰 也敢上疏要求依法定罪。“明正其罪,以警將來”。林聰正色敢言,法不私恩。
作為長期從事司法的官員,林聰還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了“法度者,天下之法度”“朝廷不可得而私,臣下不可得而擅”等主張,倡導“三至”,即至平(平等)、至公(公正)、至當(量刑得當)。“三至”觀點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完善,形成了一整套以民為本、體系完整的儒家法學理論體系。故后人在評價林聰功績時,無不充分肯定他“天下之法度”的真知灼見和對我國法制建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。
林聰?shù)膭傉话ⅰ⒈珗?zhí)法,當然令一些違法者不滿和佞臣的反對。以至在仕途上遭遇三起三落,兩入牢獄,一次論死,險些丟了性命。幸好林聰廉潔奉公,兩袖清風,歷史還他以清白。他雖官至刑部尚書,但在家鄉(xiāng)沒建豪宅,沒置田產,沒讓子女以“裙帶關系”獲取高官厚祿。明吏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劉翊在為林聰撰寫的《莊敏林公神道碑銘》(莊敏為林聰謚號)中贊道:林聰“立朝四十余年,侃侃風節(jié),天下想慕,而且和令如春,厚重如山,見者敬愛之無已。”
再次是感受林聰體恤百姓的善心。
林聰在京為官,心系桑梓,很想為家鄉(xiāng)的特產做點“廣告”,使其揚名。于是便利用回鄉(xiāng)省親機會帶些七都最有名的土特產“寸金魚”讓皇帝品嘗?;实垡?ldquo;寸金魚”金光閃閃的形體,十分喜歡,烹煮品嘗后對其新鮮可口的味道和肉質松軟的口感更是稱贊不已。高興之余皇帝便交代林聰以后每年都要送些來。這可讓林聰犯難了:年年要送,談何容易,這要加重百姓負擔??!于是,林聰急中生智,便說,這種魚不是年年都有,只能在“百年海水潮落時才會出現(xiàn)”(意指一百年才能捕到一次)。說的恰到好處,且理由充足,避免了家鄉(xiāng)百姓的額外負擔?!端刹竦芭c荔枝》的傳說,說的是有一年寧德大旱,莊稼顆粒無收,為使官府減免稅收,林聰巧用松柴蛋冒充荔枝讓皇上品嘗,激發(fā)了皇上憐恤之心,遂給減免公糧稅賦。這兩則故事說的事情雖小,但小中見大,折射出的是林聰體恤百姓之善心。
古人云:“善為國者,愛民如父母之愛子、兄之愛弟,聞其饑寒為之哀,見其勞苦為之悲。”林聰深諳此理?!读致攦纱紊献嗝獬龑氊S銀礦銀稅》的故事就是其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一個典型事例。
故事說的是寧德境內有個南宋時辦的寶豐銀礦(位于今周寧浦源鄉(xiāng)),至明代初期仍是官辦六大銀礦之一。到了明朝中期礦脈斷絕,然朝廷的稅銀不但不減反而連年增加,年稅從最初的36兩一直增至3090兩。沉重的稅賦銀場難以支付,地方官就把稅銀分攤給百姓負擔,“銀場額重,民不堪”,怨聲載道。明正統(tǒng)十二年(1447年),林聰回鄉(xiāng)丁憂期間,利用假期深入霍童、九都、虎貝、周墩(今周寧)等地體察民情,得知上述情況后,兩次上疏朝廷請求免除寧德銀課,朝廷終于準奏,免除了福建寧德和建寧兩地銀稅,使百姓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。至今在寧德一帶百姓中還流傳“林尚書當官,百姓免交皇糧”的故事。
據史料記載,明天順元年(1457年)林聰還奉旨前往山東賑災,針對當時災年未過又催欠糧和征糧的情況,他提出:“如是上年曾遭水旱貧民,曾經給糧賑濟去處,亦行暫免追征還官。”并要求地方官“勸借措備牛具種子督民耕種。”由于林聰措施有力,救活饑民數(shù)十萬人,回京后晉升為右副部御史。成化二年(1466年)淮南、淮北發(fā)生饑荒,林聰巡視后,奏請朝廷借貸漕運糧食,用來拯救饑民,百姓對他無不感恩戴德。
“憂民之憂者,民亦憂其憂。”愛民的好官,百姓自然會感激他,還會口口相傳,代代懷念。林聰逝世后,人們在京城、省城和縣城為其樹坊建祠,縣城的文廟還塑有林聰神像。在七都林聰老家立起冠英坊和都憲木牌坊,還建有少保祠,紀念林聰。在林聰祖祠“恩榮祠”內懸掛著當年名人題寫的“世沐恩光”“聰明正直”等匾額,光祖耀宗,連子孫后代也沐浴其光,感到榮耀。
如今,500多年過去了,人們依然沒有忘記林聰。他的許多故事,還在寧德鄉(xiāng)里坊間傳頌著。這正應了那句俗語:“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”口碑好,人不朽!這也是這本故事集給我們的最深印象,也是留給我們的有益啟示。
(《林聰?shù)墓适隆芬延珊{文藝出版社出版)
責任編輯:葉著
寧德網消息 (林思翔)
今年是寧德籍明朝刑部尚書林聰誕辰600周年,謹以此文表示紀念。
——題記
這是一本講述林聰故事的書,由39篇文章組成,一篇一個故事,簡明、有趣,讀后頗有收益。
林聰系寧德(今蕉城區(qū))七都人,字季聰,生于明永樂十五年(1417年),21歲中進士,后一直供職于刑部,累官至刑部尚書,又加封太子少保,從一品。為封建社會二千多年中閩東官階最高的官員。由于他勤勉履職,秉公辦事,官聲甚好,人們贊其曰:“千古名卿,炳如日星”。
這本故事集是潛心研究林聰?shù)牧殖型壬?,在廣泛搜集民間傳說和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。從這些傳說故事中可以窺見林聰?shù)耐晟?、成長歷程、宦海升沉以及對家鄉(xiāng)的情結等。這些民間傳說,數(shù)百年來口口相傳,有的故事在寧德甚至幾乎家喻戶曉,足見百姓對其感念和敬重。
讀了這39個故事,我們可以感受林聰做人為官的優(yōu)秀品格。
首先是感受林聰心系桑梓的情懷。
林聰出生在寧德七都。寧德不僅物產豐富,而且人才輩出,宋代就走出了余復、阮登炳兩位狀元和大儒陳普以及明初國子監(jiān)司業(yè)周斌等文化名人。生于斯長于斯的林聰,深愛著這片地靈人杰的沃土。離七都不遠的金鄁寺,因周圍山地景觀奇異,故有“金鄁十奇”之稱,林聰年輕時曾去游覽過。十年后林聰中進士當了官,出差廣東時順道回鄉(xiāng)省親,再度造訪金鄁寺,看望當年的老朋友僧人,“笑談風景猶昔”。有感而發(fā),他賦詩三首,其中贊曰:“古剎巍峨倚碧阿,十年風景竟如何。香分泉水通鱗沼,綠染苔衣上石坡。習靜自知塵俗遠,相逢還喜舊僧多。他年又復朝天去,樽酒何當一再過。”表達了他對家鄉(xiāng)風景留戀之情。
林聰在外為官,家鄉(xiāng)的山水??M繞他心間。明正統(tǒng)十二年(1447年)林聰因父喪回鄉(xiāng)守制三年。期間的一個春日,林聰?shù)瞄e到霍童鶴林宮攬勝,賦得一首七律:“洞天煙景路漫漫,萬里歸來試一看。夾岸桃花開正實,投林猿鳥自知閑。漢庭曳履聲猶在,魏闕彈冠志未闌。踏遍煙霞訪仙子,為尋大藥駐龍顏。”熱情謳歌家鄉(xiāng)風物,并借以表達自己立志為國為民的心跡。景泰八年(1457年)林聰又應族人函請,為家鄉(xiāng)撰寫了《重建東山宮記》。“富者資其財,貧者效其力,藝者效其能,皆不待有所程督,而樂于趨事。”盛贊鄉(xiāng)人公益善舉,傾注了他對家鄉(xiāng)人民的一片深情。
寧德縣學明倫堂,是當年寧德最高學府,林聰少時曾在這里讀書四年。由此起步,中舉人,入進士,步入仕途。明景泰五年(1454年)秋,時任吏部都給事中的林聰奉皇帝之命赴廣東祭海。這一年恰逢其母八十大壽,林聰經朝廷恩準順道返鄉(xiāng)為母祝壽。他來到闊別十幾年的母校明倫堂時,見校舍空曠簡陋,幾成危房,于是便呼吁修繕,并帶頭捐助,請來工匠選材購料。不多工夫,明倫堂便擴大并修葺一新?!秾幍驴h志》記載了此事:“景泰五年,都給事中林聰倡眾人重建明倫堂,深廣倍舊。”隨后他又推薦舉人出身的林著為校長。為家鄉(xiāng)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人才。林聰心系鄉(xiāng)梓重視教育的善舉,數(shù)百年來在寧德百姓中一直傳為美談。
其次是感受林聰剛正不阿的秉性。
林聰為官四十余載,都在刑部供職,執(zhí)掌司法權力。而他所處年代,又是明朝多事之秋。在那動蕩的歲月里,不管是順境,還是逆境,林聰不畏權勢,剛正不阿的秉性始終不變。故明史《林聰列傳》稱之:“聰為諫官,嚴重不可犯…… 以故不肖者畏之,而賢者多樂就焉……”壞人懼怕,好人親近的官員,老百姓自然喜歡。
林聰心存公正,遇事敢言,法之所在,彈劾不避權貴。據史料記載,駙馬都尉石璟縱家人通同軍士,以官船裝載私鹽,違反朝廷禁令,騷擾沿途軍民。林聰奏請治罪,被罷官下獄。對皇親如此,對奸臣更不留情。吏部尚書何文淵、中軍都督府帶俸右都督汪泉、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衛(wèi)穎、都督僉事郭英、張義、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陶瑾、范廣等一批“大官”,都因犯罪,被林聰繩之以法。連皇帝欲與寬恕的罪犯,林聰 也敢上疏要求依法定罪。“明正其罪,以警將來”。林聰正色敢言,法不私恩。
作為長期從事司法的官員,林聰還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了“法度者,天下之法度”“朝廷不可得而私,臣下不可得而擅”等主張,倡導“三至”,即至平(平等)、至公(公正)、至當(量刑得當)。“三至”觀點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完善,形成了一整套以民為本、體系完整的儒家法學理論體系。故后人在評價林聰功績時,無不充分肯定他“天下之法度”的真知灼見和對我國法制建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。
林聰?shù)膭傉话ⅰ⒈珗?zhí)法,當然令一些違法者不滿和佞臣的反對。以至在仕途上遭遇三起三落,兩入牢獄,一次論死,險些丟了性命。幸好林聰廉潔奉公,兩袖清風,歷史還他以清白。他雖官至刑部尚書,但在家鄉(xiāng)沒建豪宅,沒置田產,沒讓子女以“裙帶關系”獲取高官厚祿。明吏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劉翊在為林聰撰寫的《莊敏林公神道碑銘》(莊敏為林聰謚號)中贊道:林聰“立朝四十余年,侃侃風節(jié),天下想慕,而且和令如春,厚重如山,見者敬愛之無已。”
再次是感受林聰體恤百姓的善心。
林聰在京為官,心系桑梓,很想為家鄉(xiāng)的特產做點“廣告”,使其揚名。于是便利用回鄉(xiāng)省親機會帶些七都最有名的土特產“寸金魚”讓皇帝品嘗?;实垡?ldquo;寸金魚”金光閃閃的形體,十分喜歡,烹煮品嘗后對其新鮮可口的味道和肉質松軟的口感更是稱贊不已。高興之余皇帝便交代林聰以后每年都要送些來。這可讓林聰犯難了:年年要送,談何容易,這要加重百姓負擔??!于是,林聰急中生智,便說,這種魚不是年年都有,只能在“百年海水潮落時才會出現(xiàn)”(意指一百年才能捕到一次)。說的恰到好處,且理由充足,避免了家鄉(xiāng)百姓的額外負擔?!端刹竦芭c荔枝》的傳說,說的是有一年寧德大旱,莊稼顆粒無收,為使官府減免稅收,林聰巧用松柴蛋冒充荔枝讓皇上品嘗,激發(fā)了皇上憐恤之心,遂給減免公糧稅賦。這兩則故事說的事情雖小,但小中見大,折射出的是林聰體恤百姓之善心。
古人云:“善為國者,愛民如父母之愛子、兄之愛弟,聞其饑寒為之哀,見其勞苦為之悲。”林聰深諳此理?!读致攦纱紊献嗝獬龑氊S銀礦銀稅》的故事就是其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一個典型事例。
故事說的是寧德境內有個南宋時辦的寶豐銀礦(位于今周寧浦源鄉(xiāng)),至明代初期仍是官辦六大銀礦之一。到了明朝中期礦脈斷絕,然朝廷的稅銀不但不減反而連年增加,年稅從最初的36兩一直增至3090兩。沉重的稅賦銀場難以支付,地方官就把稅銀分攤給百姓負擔,“銀場額重,民不堪”,怨聲載道。明正統(tǒng)十二年(1447年),林聰回鄉(xiāng)丁憂期間,利用假期深入霍童、九都、虎貝、周墩(今周寧)等地體察民情,得知上述情況后,兩次上疏朝廷請求免除寧德銀課,朝廷終于準奏,免除了福建寧德和建寧兩地銀稅,使百姓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。至今在寧德一帶百姓中還流傳“林尚書當官,百姓免交皇糧”的故事。
據史料記載,明天順元年(1457年)林聰還奉旨前往山東賑災,針對當時災年未過又催欠糧和征糧的情況,他提出:“如是上年曾遭水旱貧民,曾經給糧賑濟去處,亦行暫免追征還官。”并要求地方官“勸借措備牛具種子督民耕種。”由于林聰措施有力,救活饑民數(shù)十萬人,回京后晉升為右副部御史。成化二年(1466年)淮南、淮北發(fā)生饑荒,林聰巡視后,奏請朝廷借貸漕運糧食,用來拯救饑民,百姓對他無不感恩戴德。
“憂民之憂者,民亦憂其憂。”愛民的好官,百姓自然會感激他,還會口口相傳,代代懷念。林聰逝世后,人們在京城、省城和縣城為其樹坊建祠,縣城的文廟還塑有林聰神像。在七都林聰老家立起冠英坊和都憲木牌坊,還建有少保祠,紀念林聰。在林聰祖祠“恩榮祠”內懸掛著當年名人題寫的“世沐恩光”“聰明正直”等匾額,光祖耀宗,連子孫后代也沐浴其光,感到榮耀。
如今,500多年過去了,人們依然沒有忘記林聰。他的許多故事,還在寧德鄉(xiāng)里坊間傳頌著。這正應了那句俗語:“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”口碑好,人不朽!這也是這本故事集給我們的最深印象,也是留給我們的有益啟示。
(《林聰?shù)墓适隆芬延珊{文藝出版社出版)
責任編輯:葉著